中药名称里的文化意蕴与智慧

北京荨麻疹医院地址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46488.html
众所周知,中国人在对待“起名”这件事上,态度是十分严谨且郑重的。尤其是在古时,严谨和郑重的同时,名称中还带着浓浓的文艺范儿。相对于今人而言,古人在给新生事物命名时,常常会赋予其传统文化底蕴,表达出很多有用的信息,这在中药命名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中药名称大多与药物性状、产地、功效等有着密切联系,让人们可以顾名思义,直观地了解某一药物的某些显著特征。还有一些中药名称,与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文明传承记忆的独特载体。

本文将从中药的药名入手,看看在如此众多的名称中,能否窥探出古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事物命名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方法。

中药名称的命名分类

根据产地:如川楝子、川牛膝、川贝母等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如祁白芷因产于河北安国而得名,禹白芷则是因为产于河南禹县,等等。并不是说别的地方不能生长这些药材,而是指这些地方的生长环境适宜优良品种的生长或栽培,其出产的品质是优于其他产地的。如化痰所用的橘红,一定要化州产的为最。

根据功效:例如能活血化瘀、疏肝调经的益母草,例如能走表祛风的防风,例如民间常用于治疗脱力症的脱力草,等等。药名简洁明了,功效一看便知。

根据色泽:如红花、红枣、红豆蔻皆因色红而得名;又如紫草、紫丹参皆因色紫而得名;大青叶,因其深青色而名;乌梅,因其色乌的缘故,等等。

根据气味:各种带“香”的药材,如藿香、檀香、丁香、乳香、木香等,皆因气味芳香而得名。又如沉香,不仅味香还体沉。还有小编最爱的鱼腥草,因其有鱼土腥味而得名。再如五味子,因同时具有甘酸辛苦咸五种味而得名。

根据形状:如大金钱草,因其叶形圆似铜钱而得名。又如瓦楞子,因形似房屋上的瓦垄而得名。再如猫爪草,因药用块茎形似猫爪而得名,等等。

根据生长、采集特点:如夏枯草,因在夏季枯萎而得名。又如桑寄生,因“此物寄寓他木而生,故日寄生”,《本草纲目》记载除了寄生于桑树的桑寄生外,其他还有榭寄生、槐寄生等,但品质均不如桑寄生。把握好药材的采收时节也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例如因采收时节正值夏季之半而得名的半夏,又如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的霜桑叶,再如冬季至来年清明前茎苗未出时采收的冬麻,等等。

根据用药部位:如桑叶、荷叶、紫苏叶,因用其叶入药而得名。又如芦根、葛根、山豆根,因用其根入药而得名。再如车前子、南瓜子,因用其种子入药而得名,等等。

根据故事传说:如刘寄奴,传说南朝宋高祖刘裕曾意外得到金疮刀伤的外用药,药效灵验却不知其名,因刘裕小字寄奴,后世遂称此药草为刘寄奴,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草药。又如徐长卿,本是人名,却因其常以某种药物为人治病,后人遂将此药命名为徐长卿。这两种药名一听便知是人名,可大家是否知道何首乌也是因人得名呢?据《何首乌传》中记载,何氏祖孙三代皆因食用某物而身体强壮长命百岁,后世遂将此物命名为何首乌。

根据炮制方法:有些药材不能直接服用,亦或是要经过炮制后药效才能发挥到最佳。如荆芥炭,需要荆芥炒炭而得名。如酒大黄,大黄需经酒制而得名。再如煅石膏,石膏需经煅烧而得名,等等。

中药名称中的文化内涵

与生肖有关:数以千计的中药种类中,以动物命名的不在少数,但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其中还包含着十二生肖呢?不信来看,鼠妇、牛蒡子、虎杖、兔耳草、龙胆、蛇不见、马齿苋、羊踯躅、猴枣、鸡冠花、狗脊、猪苓。

与避讳有关:避讳是曾经的封建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中药名称里还能得见一二。例如玄参,因避康熙帝玄烨的讳而改名为元参,但现代社会中仍多用玄参之名。又如我们常吃的山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原名薯蓣,因要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而改为薯药,后来又要避宋英宗赵曙的名讳才改为山药。

与贸易有关:从西汉的丝绸之路,到唐代的万国来朝,再到明代的大航海时代,我国各民族之间以及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中药名称中有不少都留下了当时商贸互通的痕迹。如胡豆、胡麻等冠以“胡”字的药材,多为两汉时期由丝绸之路引入的。如海棠、海藤等冠以“海”字的药材,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的。如番薯、番泻叶等,以及舶硫磺、舶乳香等,这些冠以“番舶”的药材,多为南宋至明代时由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引入。再如洋参、洋姜等冠以“洋”字的药材,多是清代从海外引入。更有一些直接标明国度的药名,如波斯白石蜜、倭硫磺、高丽参等,都有刻着外来的印记。

与情感有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在中药名称中也有体现——孝子衫,《本草纲目》记载其为“采麻布所为者”。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连中药中都有许多以“龙”命名,当然这并非真的龙,大多是按药性与形态,假托龙名来强调药物的功效。比如龙骨、龙葵、龙胆草等。

中药名称中的文艺情趣

医学与文学艺术完全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但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这两者也在慢慢的互相影响、融合,留下许多处方墨宝、歌诀、诗文等文化艺术作品。

墨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名老中医多以毛笔书写处方,由于当时的中医多精于翰墨,所以他们写的处方笺往往是医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精品。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傅山,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歌诀: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歌是介绍中药性味功用流传最广的歌诀,除此外还有无名氏的《药性赋》和明代的《药性歌括四百味》等,流传至今。民间也有许多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谚语,如“家有千里光,疔疮一扫光”等等,朗朗上口且易于普及。

诗文:古代文人墨客写过不少有关于中药或含有中药名的诗文作品,如辛弃疾的“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这首词中不露痕迹地使用了很多中药名,实属药名诗词中的上乘佳作。再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其中也有太多我们所熟悉的中药名。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首推陈出新的药名诗:“重楼续断脊,巴蜀半夏凉。灾民连翘首,旋复盼救亡。白头哭青黛,稚子失乳香。长山钩藤月,独活无余粮。党深慰百姓,使军到川乡。从容赴国难,何惧磷石伤。生地熟地客,当归同一方。消防风行至,天使细心忙。至爱无国界,情传千里光。中华龙骨傲,路远志更强。拭去珍珠泪,明天更辉煌”,这是汶川地震后刊登在《中医药文化》上的药名诗,可谓是古为今用的典范之作。

其实古往今来,参与中药命名的有名医有专家,还有民间医生和文人墨客,甚至普通百姓。命名过程中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