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中的谢必安和二皇子麾下八家将
八家将,顾名思义,是八名家将,指的是二皇子费尽心机和财力,私下蓄养的八位高手,这八位高手一直跟随在二皇子的身边,是二皇子在武力方面最强大的实力。
一、谢必安。
根据原著小说,谢必安的谢幕是原著四十五章,猫腻是这么描写谢必安的:街角那个正在屋檐下躲雨的书生,忽然间飘了出来,杀入了战局之中,只见他一拔剑,意洒然,剑芒挟气而至,真气精纯狂戾,竟是带着街上积水都跃了起来,化作一道水箭,直刺场间一位苦主!
好强悍的剑气,竟是出自如此文弱的书生之手,场中那几位伪装成路人的六处剑手一时不及反应,也不敢与这雨剑相混的一道白气相抗,侧身避开,尖刺反肘刺出,意图延缓一下这位高手的出剑。嗤嗤数声响,尖刺只是穿过了那位书生的文袍下摆,带下几缕布巾,却是根本阻不住他的一剑之威,只听着噗的一声,那柄无华长剑已经是刺入了一位苦主的身体!
谢必安扮演成一个书生,说明他本身的气质符合书生。谢必安很强,但猫腻没直接说他很强,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来叙述他的强。他出剑之快,出剑之潇洒,武功之高都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他不出手则已,一击必杀,连经过专业训练的六处剑手都不是一招之敌。
谢必安,二皇子八家将中最傲气的谢必安,曾经说过一剑足以击败范闲的谢必安,出剑必安的谢必安。谢必安武艺高强,一般这样的人都会有与众不同的性格。他是一个有傲气的人,对自己的剑术特别自信,打心眼里瞧不起范闲,在他看来范闲不是自己一合之敌。
谢必安在出剑前的那一刹那,其实就已经知道,既然六处的人在这里。那么栽赃的计划定然是失败了,他虽然狂妄,但也没有自信能够在光天化日地京都街头,将那些常年与黑暗相伴的六处剑手全部杀死。
但他依然要出剑,因为他心里不服,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下被那些路人刺倒,而自己想要杀的苦主们虽然惊恐,却是毫发无伤,这种完全地失败,让他愤怒了起来。从而选择了不理智而狂戾的出剑。
谢必安的缺点也很突出,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就应该直接离开,而他却因为心中不服,连自己的傲气也抛之脑后,果断出击杀人。就想通过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杀死一个苦主也是好的,至少能为二殿下在与范闲的斗争中挽回些颜面,而且……只要这些妓女的亲眷死了一个。范闲总要花很多精力在解释这件事情上。
虽然不能否认谢必安对二皇子的忠心,但他也是一个会自我安慰的人,尽管自己的出手已经无济于事,是受情绪摆布的结果,依然要给自己的出手找些理由安慰:给二皇子挽回颜面,让范闲花些精力。
同时这也体现了他不是一个大将之才,不去计较大局的得失,反而在乎这些细枝末节。他轻轻握着剑柄的右手感到一丝熟悉的回颤,知道剑尖已经又一次地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的身体,又会带走一个无辜者的灵魂,有些满意,甚至是嚣张地笑了笑。回剑,看着那位苦主胸前的血花绽开。
谢必安是个合格的杀手,杀起人来毫不手软,甚至喜欢杀人这件事,在杀人过程中产生快感。谢必安凄凉无比地昏倒在街上的污雨水之中,震起几丝不起眼的小水花,身上满是伤痕…私自出手的谢必安没有自杀成功,对于范闲来说,能够获得八家将中的一人,实在是意外之喜。二皇子府上的八家将,在京都并不是秘密,今日这么多民众眼看着谢必安刺杀命案的苦主,对于八处的造谣工作来说,实在是一次极好的配合。
范闲真恨不得对躺在地上的谢必安说声谢谢。……范闲没有将谢必安押回检察院的想法,就算最后问出此次谋杀苦主是出自二皇子的授意,但如果是监察院问出来的,这味道就会弱了许多。他此时直接将昏迷的谢必安交给京都府,其实何尝不是存着阴晦的念头。交过去的谢必安是活的,如果将来死了,以后的事情就将会变得格外有趣。
谢必安败在自己的自傲上,败在自己的情绪上,他和范闲对战,根本不是范闲的对手,想自杀都自杀不了,最后成了范闲的棋子。范闲将他交给了京都府,然后谢必安就稀里糊涂地死了。直接让二皇子一系的京都府尹田靖牧停职查看,极大打击二皇子的势力。
二、范无救。
在御山道旁,在秋雨之中,监察院六处杀手出击,以铁钎灭口,惊住了范无救,令此人在事后不顾二皇子挽留,飘身离去。
在见识到了范闲的实力后,范无救及时认清形势,不顾二皇子的挽留,飘身离去。虽然不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至少能活着。
三、杨攻城。
他是一名高手,可是被人用数十柄硬弩伏击的高手,没有什么办法,除非他是叶流云。鲜血顺着浑身密密麻麻的箭杆往下流着,流出他的精气神血魄,杨攻城喉中嗬嗬作响,却不肯瘫倒。黑衣人的首领走到他的身前,反手抽出腰畔的直刀,刀身明亮如雪,不沾尘埃。杨攻城死于第四十九章,被范闲安排的杀局。在弩手的伏击下丧失抵抗力,然后被人一刀毙命。四、其余五位。
二皇子亲领的八家将共计六人,已经全部死在了检察院的狙杀之下。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点,消失于京都的黑夜里。
从今天起。八家将这个名号便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陈腐字眼,也许,根本没有资格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其余五位,也全都死在范闲的布局里,死于原著第五十章。相较于其他三位,这几位的着墨不多,猫腻描写了一些打斗情节,却没有对号入座,最后只是简略地将他们的死亡交代一声。
八大将中对谢必安的叙述最多,其次是杨攻城,其他的着墨不多。除了范无救能够全身而退之外,其余七人都死在范闲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