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野猫成患,建防猫栏灭猫保护本土
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潜伏着一种沉默而极其有效的杀手——野猫。
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是特殊而独特的,是在数百万年的孤立中形成的。各种机缘巧合下,澳大利亚这块孤岛没有出现猫科动物,加上大型的顶级掠食者比较少,以至这里成为了蹦蹦跳跳的有袋类动物的天下。但到年前后,第一批欧洲定居者和猫一起抵达了澳大利亚。和其他外来物种泛滥的模板一样,从出现到泛滥,只需短短的几十年。
研究显示,到年左右,野猫已遍布全国。而到年起,野猫的踪迹覆盖了澳大利亚土地总面积的99.9%。据估计,每年平均有万只野猫在澳洲大陆上漫游,不过也有生物学家估计野猫数量最高峰达万只。
而猫科动物原本就是“天生的杀手”,强烈的好奇心和高端战力,使得野猫在澳洲这块土地上可以尽情放肆。因此在它们登陆的多年里,野猫已经消灭了34种原生物种,并将其他原生物种(3.5公斤的哺乳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
根据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在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澳大利亚每只野猫每年杀死只哺乳动物、只爬行动物和只鸟,加起来就是野猫每年会杀死14亿只澳大利亚本土动物。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近万只宠物猫每年杀死多达3.9亿只动物。
“猫长城”、对野猫宣战!
年,为保护澳大利亚本土濒危野生动物,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澳洲中部纽黑文(Newhaven)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防猫(防狐)围栏。
据悉,这条防猫围栏一期工程全长44公里,由个桩头、公里长的铁丝网、公里普通电线和公里的铁丝网搭成,保护面积达94平方公里,旨在为濒危本土动物“圈”出一个没有捕食者的安全区,试图把广阔的景观恢复到年前野猫和狐狸到来之前的样子。
而下一期工程段是将围栏绵延超过公里,保护公顷的土地。
但相比保护协会温和的手段,澳大利亚当局的手段就简单粗暴多了:野猫在年被宣布为有害物种,同时计划在年之前消灭万只野猫。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无非是投毒、诱捕、射杀三种。同时部分地区像昆士兰州还有悬赏猎杀,一只野猫值10美金。
其中效率最高的方法是投毒,由绰号“死亡博士”的科学家大卫·阿尔加(DavidAlgar)发明一种毒香肠(Eradicat),由袋鼠肉、鸡油和用于吸引野猫的调味料组成,并加入了有毒的氟乙酸钠。在年,澳大利亚每月在野外投放50万个毒香肠,当年就毒杀了20万多只野猫。
ps:据澳大利亚报告显示,5年的灭杀计划于年年中结束,其中在年7月到年6月期间,约有840只野猫被扑杀。
然而,猫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毒香肠一次有效,再一次就不一定有效了。正如那些赏金猎人所遭遇的,野猫不会被他们同一方法捕获两次,一旦失手,基本上不可能再找到它了。
比如袋鼠岛曾有一只叫巴纳比(Barnaby)的野猫被科学家装上了无线电项圈后逃脱,但无论科学家怎么诱捕都抓不回它,而且神奇的是,这只野猫的信号时不时出现在团队周围附近,如同在说:“快来抓我呀!”
本土动物似乎变蠢了?
从澳大利亚灭绝野猫的结果来看,收效甚微,因此科学家意识到野猫是不可能完全消灭或赶走的。而本地动物群通常很容易成为猎物,是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化到能够识别和躲避入侵者。所以与其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在一条道走到黑,不如让本土动物变得更强,增强它们适应野猫存在的能力,提高保命的机会。
而在这方面,也有案例可参考。比如在8年,66只草原袋鼠(Bettong)从保护区里越狱进入了野外,结果科学家发现,它们在有野猫活动的区域生存的了三年,种群数量仍处于健康状态。但哭笑不得是,年初一只狐狸闯入草原袋鼠的生活区,然后接下来的1年它们就灭绝了。
换句话来说,修建防猫围栏、保护本土动物的同时大量灭杀野猫,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本土物种是不是在变成“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正在变蠢?如果再一次出现新的威胁,围栏还能保护它们吗?
于是新南威尔斯大学生态学家凯瑟琳·莫斯比(KatherineMoseby)团队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先是将5只野猫放入生活着几百只大兔耳袋狸的围场中进行两年跟踪观察,不出所料,大兔耳袋狸最后出现了很大的伤亡。随后团队将42只带有无线电标记的大兔耳袋狸放入一个37平方公里的围栏内,然后放入10只野猫,其中一半大兔耳袋狸对野猫很熟悉(幸存者),一半对野猫非常陌生(傻白甜)。40天后,有71%的“傻白甜”死亡,而“幸存者”则还剩下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和野猫同一区域生存了18个月的草原袋鼠有了明显变化。幸存的草原袋鼠、大兔耳袋狸都变得更加谨慎。例如,大兔耳袋狸从人造洞穴中出来的速度变慢,并且在出现后往往会避开未受保护的区域。而且,草原袋鼠在四代之后,新生后代有了更大的后脚,团队推测这可能有助于它们躲避或抵御野猫。
莫斯比表示,这些变化不足以说明这些动物真的进化了,而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帮助其他濒危动物应对捕食者尚不清楚,不过研究结果对她致力于保护独特有袋动物是种鼓励。
从科学角度来看,进化的机制是存在的,但需要时间。目前有许多科学家尝试人工干预以缩短物种进化的时间,但是否真的可行,实际上是很难预测的。此外也有部分科学家采用更激进的手段——基因编辑,坦白说这不失为一条捷径,但经过基因编辑后的生物,其带来的危险性也是未知的。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