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对绘画的厌恶,从手把手教他画画开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pf.39.net/bdfyy/zjdy/171112/5837776.html

小猫咪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上小班,昨天班主任李老师在家长群布置一个绘画作业,要求孩子们画一棵大白菜,家长要把自家孩子的作品发在群里打卡。

李老师在群里推送了画大白菜的详细步骤,这是一个简笔画,对家长来说,一看就懂。但是,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画这颗大白菜还存在一定难度。

随后,家长群里的家长纷纷晒画打卡。这些跟老师画得一模一样的“幼儿画”让人感到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和天真自然的感觉。

这些画,无一例外,都是父母画出形状,然后孩子填色。

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有一位妈妈说:“孩子不太会画,不想画,于是我就抓着他的手随便画下。”

这位妈妈的做法是个例吗?不是的,这个问题还挺普遍的。

有一次我家3岁小猫咪说想要画画,那会他正在奶奶房间玩,奶奶说:“你先画,画完奶奶手把手教你画。”

我连忙说:“妈妈,让他自己画吧,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千万别手把手教他画画哟。”

想象一下,当2岁多3岁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拿起画笔想要画画,大人肯定是支持并很开心的。可是,看着孩子拿画笔胡乱画一通,最后啥形象都画不出来,身边的大人开始焦虑了,忍不住示范或者抓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孩子画画。

大人手把手教孩子画画,孩子看着眼前的画画,心里甜丝丝,大人也因此很高兴。可是,这样做终究是不科学的。

手把手教孩子画画到底有什么错?这得从绘画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说起。

儿童绘画是一种能动的自主性活动

所谓“自主能动性”,最早源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指“主体对于外界刺激以及内部刺激所作出来的具有着较强选择性、积极性的反应与回答。”

幼儿自主活动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它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探索中自己解决问题,在尝试中逐渐完成的。

因此,自主活动能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成为有办法、有主见、自信、独立的人,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地发展。

而“手把手”教幼儿绘画,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手法。在手把手教授的过程中,一切都是以成人的思想为基础,以成人的思维为主导,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被“牵着鼻子走”,形同木偶,或者说如同成人手中的一支画笔,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更不可能有幼儿的思考过程。

因此,成人手把手教幼儿绘画,是一种被动的活动,不是幼儿能动的自主性活动。能动性活动给幼儿带来的种种好处,不会在接受手把手“填鸭式”绘画的儿童身上显现。

既然不可以手把手教孩子绘画,那么,父母在幼儿绘画这件事情上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艺术源于生活,“先行组织者”引领孩子找到绘画的灵感,并保持持续的绘画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也就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大量教育实践证明,该理论在幼儿绘画引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活动开始之前所呈现出来的高于活动任务本身的一种综合的带有引导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很好的与活动的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就在于架起活动参与人员已有知识经验与要掌握的知识经验之间的桥梁,从而以一种更加协调的方式有效达到活动目的。

幼儿绘画创作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家长能够给到孩子带有引导性的材料、各种联系和桥梁,就是各种各样的真实生活体验。在扮演“先行组织者”角色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到以下两点:

1.“先行组织者”的生活化

在陪伴孩子绘画的过程中,家长们遇到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妈妈,我不会,你来画给我看吧!”

孩子真的不会吗?不是的,这是问题的表象,但凡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也说自己不会。孩子绘画的基础是他们对熟悉事物的感知。

当孩子说不会画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接触的、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

比如小手、我们周围的房子等,妈妈把孩子注意力带到这些熟悉的事物上,孩子一般就会马上来兴趣。

幼儿绘画创作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幼儿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到先行组织者的生活化。

比如你有意让孩子画一朵向日葵,那么你要带孩子去种植园,或者任何有向日葵的公园,引导孩子观察向日葵。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美丽的向日葵,还要跟孩子讨论向日葵的生活习性。

有人说,我只不过是想画一朵向日葵,为什么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当然不是的,这些都可以加深向日葵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如果你这么做了,有一天当你要求孩子画一朵向日葵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画给你的不仅仅是一朵孤单的向日葵,还有蓝天、阳光和微风……

“先行组织者”生活化的重点是:带孩子进行大量的生活体验。

2.“先行组织者”的童趣化

童趣化的目的,是用一种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教会孩子一种能力。比如游戏,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游戏,如何利用游戏思维将“先行组织者”童趣化?

这里分享我跟我家小猫咪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大侦探。游戏的原型很简单,比如“找出你身边用塑料做的东西”,“找出你身边可以取暖的东西”,“找出你身边用木头做的东西”,“找出你身边用布做的东西”……

这个游戏,需要孩子用眼看,用手摸,用脑想,手眼多管齐下,提高感知能力。

因为玩的次数多了,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找“点”——让小猫咪找“点”(找出生活中与圆点相似的物品——饼干、皮球、糖果、硬币等)。

找完“点”,接着玩“点”(吃饼干圆片变图形、拍皮球一点变两点、吃糖果大点变小点、转硬币扁圆变圆球),通过这个活动大大丰富了小猫咪头脑中点的形象,并且因此对“点”有特别深刻的认知和情感。

所以,当我提出“会变的点点”这个主意的时候,小猫咪会想到——爱笑的点、爱哭的点、排队的点、牵手的点、跳舞的点等等,这些结果让我意想不到,也很欣慰。

结语:

日本幼儿美术教育研究专家板光彦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成开发智力,培养创作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幼儿绘画过程,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充分鼓励幼儿能动的自主性绘画。

在绘画的引导中,父母首先要培养幼儿的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先行组织者”的最大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