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五口月开销55万,在朋友圈刷屏

来源:小树妈妈(ID:tr)

养娃费钱,可能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如果是双胞胎的家庭,各种开销直接双倍前一段时间刷微博看到一个话题,#在上海一家五口每月的开销#,就点进去看了看。本来以为我家养娃已经够费钱,看了这位上海妈妈的账单,默默感叹这才是真的「养娃吞金」。这位妈妈是一家五口一起生活,夫妻俩从外地来上海工作,儿子3岁,爷爷奶奶帮忙带娃。

因为刚刚落户,还没买房,租住房租;

车贷是固定的;

儿子在私立的幼儿园,学费+餐费每月;

夫妻五险一金自己交,每月;

每月不算生活费,固定支出就是4万。

生活费方面,平时买菜在家做饭,偶尔出去吃。餐饮费用就左右。

给车加油、保养费用大概;

水电、煤气、话费、网费月均;

全家老小买药看病平均;

生活家居用品大概是;

孩子去游乐场、买零食玩具大概是;

夫妻俩办理健身卡、偶尔看电影等娱乐费用是;

人情礼物、给父母的礼物平均每月。这个前提是妈妈和丈夫很少买衣服和护肤品,也不包括跟朋友出去聚会的费用。保险和家庭旅行的费用。话题有1.8亿的阅读量,但评论区大家的看法基本是这么几个方向:有人觉得这是富人养娃的方法:我膨胀了,我一个一年都挣不够人家月支出的人都敢点开视频看了!!!有人觉得不养娃最省钱:这就不是月薪三千的人考虑的事。还有人觉得这位妈妈算得太保守:「很多预算都偏低了,1的生活费五口人肯定不够」「哎,坐标上海,每个月支出五万,还过的很普通,全身上下没有一件奢侈品。」我和身边的妈妈也交流过,月支出上万的不在少数,房贷和孩子的培训班占大头。多数家庭孩子兴趣班的费用,每年在3-20万不等。所以平均月销5.5万,即使在一线城市,应该是不能算普通家庭。但如果有房贷车贷,还想给孩子稍好一点的教育,压力也着实不小。我觉得养娃,量入为出,尽力而为就好。有经济基础做支撑,当然是最好。但养好一个孩子,未必一定要有钱。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一部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里面正好有两期,拍摄了两个上海普通家庭的孩子。观看链接在文末两个家庭经济能力都一般,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但养娃的方式却差异很大。一个家庭在教育上非常舍得投入,孩子8岁每周12个兴趣班,去过世界很多国家,有明确的梦想,年花费10万,可以算「富养娃」。另一个家庭的孩子11岁了,却连上海都没出过,也只有2个兴趣班,算相对「穷养娃」。通过这两个孩子的故事,我想也能更好的说明普通家庭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减少很多焦虑。

每周12个兴趣班

8岁女孩教育有多拼?

纪录片中采访的女孩叫可可,8岁,在上海复旦大学某附属小学上3年级。她性格很活泼,爱好很广泛,目前在读的兴趣班有:水球、篮球、乒乓球、书法、素描、国画、编程、围棋、古筝、模特、中国笛子。据妈妈说,一年光是花在兴趣班上的钱,就超过了10万。

对可可的家庭来说,10万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而且可可是从3岁左右,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还学过动漫、芭蕾等等,累计花费的钱,可想而知。

但是母女俩,都在认真的坚持着。采访者问可可上这么多兴趣班,有没有觉得很累。可可说:我觉得不是很累,因为都是我喜欢的。喜欢,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累。可可还有很多体育和艺术方面的兴趣班,因为妈妈觉得,体育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全面,而美育,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能不能从世界发现美。

但美育在我们的现有教育体系中比较缺乏,所以妈妈会刻意多带孩子去见世面、欣赏美的东西。

可可小小年纪,已经去过德国、法国、美国等等很多国家,除了去著名的景点参观,还总是会去各类博物馆。妈妈对教育的思考和坚持,也让可可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成绩出众、逻辑性非常强的女孩。被问到成绩在全班排到大概什么样的水平,可可的回答条理非常清晰:「那可能要分学科来看,我的英语肯定是第一第二的。我数学以前是非常不好的,可能要排到第十几,现在应该是第5第6左右。语文的话,我写作可能要排到将近20了,但其他方面要排前面一些。比如写字、写句子,我们老师总是说我是全班写的最漂亮的。」可可展示了她的作业本,字迹的确是清秀大方。在教育上,可可妈妈不仅对孩子有规划,而且非常讲方法。1.不放弃自我成长,跟孩子一起进步被问到学英语有什么经验,可可提到,我妈妈是上了一个背单词好方法的课,就是找词根,通过词根,可以分裂出很多个单词。然后我会跟她一起学。而在被问到数学有什么提高方法的时候,可可也提到了妈妈的帮助。她说:「每次做错了题,我妈妈就会给我分析这类题,教我一些新的知识。比如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学除法,妈妈就会教我怎样用除法,她会往前教我一些。帮我把错题分析一下。编程对我的数学应该算一个蛮大的影响,我妈妈也是这样觉得。」妈妈对教育的深度参与,带给了可可很强的学习动力。2.尊重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可可的兴趣班,多数都是基于自己的爱好。比如模特兴趣班,最初是她看了电视里的广告,觉得模特走路好看,又能穿漂亮衣服,所以想学。孩子的想法,看起来很稚嫩,但妈妈还是给了她尊重。妈妈坦言,其实自己现在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走几步路要上那么多课。但女儿一节节课上下来,妈妈也看到了可可的成长。妈妈说,有时候女儿做一些动作的时候,她说一句“可可,你这样不好看”,女儿马上就知道应该怎样调整,会很挺更拔。可以看出,妈妈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还是给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空间,这也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她的天赋和兴趣。3.调整心态,确保亲子关系的和谐可可妈妈觉得女儿自驱力和计划性还是不够,比如坐姿,提醒过,但很快容易改回去。但是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先改变心态、改变方法,修正自己的期待。

她对女儿是鼓励为主,并且认为奖励不应该是物质的,应该给孩子更有创造力的奖励。

她谈到比如孩得了分,孩子想要一个奖励。

我就会说,那今天给你10个拥抱。但是10个拥抱是不一样的,前面几个可能都是我设计的,就是抱着她转一圈,或者紧紧的抱到她不能呼吸啊等等。到了最后几个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提不同方式的拥抱要求。我觉得这样既激发了她的创造力,又是随时随地可以给孩子的奖励。拥抱啊、亲吻啊,也能够把亲子之间的感情更充分的表达出来。」从可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投入给孩子带来的改变,无论是模特还是书法,都让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中很受益。但是这种投入,不单单是金钱上的,更是心血上的。如果不看孩子的条件和爱好,一味高压,那么可能就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你的孩子没有梦想

那又怎么样呢

纪录片中另一个孩子,11岁的男孩小史,走的是跟可可非常不同的路。

可可的梦想很明确,是做科学家。但小史说自己没有梦想、没有想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想做了普通人。

他的家庭条件相对来说也比较拮据,用他的话说是偏下,可以吃饱穿暖,但是没有更多的资源。

小史也没有去别的地方旅行过,也没有上更多的课外班,只是在坚持击剑和桥牌两样。

但是他在这两样爱好上,都取得了青少年级别最高的证书,也可以算是「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谈到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专注在几点:

1.给孩子正确引导,激励他进步

妈妈说,她给孩子的价值观,就是人生有高山和低谷,在高山不要过度得意,在低谷不要悲观绝望。

她跟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现在在低谷,但会有走出去的时候。

家里条件不富裕,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妈妈都会告诉儿子:

不要用自己的短处跟别人比,要找到你自己擅长的地方,然后去努力。

2.把兴趣和规划结合,综合考虑

被问到为什么孩子会学桥牌和击剑2个兴趣班,妈妈说桥牌有2个特色:

一个是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另一个是团队合作很重要。

这两个特点对孩子以后非常重要,所以让孩子进行桥牌的锻炼。

击剑是考虑到孩子以后如果想出国学习,有击剑特长会更容易。另外击剑也是体育运动,身体好,会让脑子思维更快。

可以看出,父母对兴趣班的挑选,结合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3.以身作则,宽严有度

虽然家境不太好,但妈妈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收养了2只流浪猫。

小史在妈妈的带动下,也早就喜欢上了照顾小动物。

喂食喂水、铲屎擦毛,全都很在行。

在小史看来,妈妈每天的陪伴和对自己的宽容,是让他特别骄傲的。

他提到有时候妈妈会批评他写作业玩手机,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相信他,把手机让他自己保管。

妈妈的信任、理解和以身作则,让他受益极大。

我们可以发现,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一定要很多钱,但一定要很多爱。

父母给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他就会更多向上的力量。

清华学霸,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李一诺女士曾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人。

每个月给孩子在教育上花销多少、给孩子报多少个课外班、是上公立还是上私立,都是基于家庭收入和现实条件的选择,尽力而为就已经足够。

真正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能够有机会做他自己,父母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奇迹。

这部纪录片的观看链接我也帮大家整理好了。如果需要,可以添加Jo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