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民间流传的指尖艺术
生姜擦白癜风有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801/4230600.html本文转自:呼和浩特日报●本报记者苗青文/图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型艺术品,已有千年历史,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及小巧的玩赏品和陈设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一捏、一揉、一搓,屏气凝视,用小刻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片刻之后,一个个精巧的寒燕儿活灵活现在薛籽女的手上跃然而出。每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习惯捏制一种寒燕儿。春燕凌空时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寒燕儿。乡村巧妇用灵巧的双手借柔软的面团,把面食做成活灵活现的小鸟儿、生肖动物等,捏好蒸熟的寒燕儿,点上鲜艳的色彩,用白线穿起来,穿好后的寒燕儿插在窗棂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象征春天的到来。多年历史传承呼和浩特传统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托克托面塑、和林格尔捏面人、青城面塑;市级代表性项目有:玉泉面塑、土默川面塑、托克托花馍制作技艺、讨思浩花馍制作技艺。寒燕儿作为传统面塑中的重要形象,是礼仪、岁时、传统节日中标志性文化符号,是积淀深厚的独特传统文化。据考证,北宋汴京时就已风行“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东京梦华录》卷七)这些用柳条串起来的红枣面燕晾干“留之经岁”,孩童食之,据云“可治口疮”,但主要是预备寒食节禁炊火期间的干粮。明清时期,随着大批山西、陕西等地农民、商人、小手工艺者走西口来到呼和浩特地区,捏面人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被带到这里,与当地文化的逐步融合,形成了呼和浩特独具特色的传统面塑技艺。呼和浩特地区的传统面塑已传承多年,其造型优美灵巧,风格古朴粗犷,意蕴深厚绵长。制作以面粉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食用颜料,用手指和简单的工具剪刀、菜刀、梳子、竹针等,配合使用红枣、花椒、红豆等物捏制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传统技法主要有“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呼和浩特传统面塑形制主要有节日面塑、祭祀面塑和人生仪礼面塑等。节日面塑主要有枣山山和寒燕儿;祭祀面塑主要有面人儿;人生仪礼面塑主要有面鱼、面锁、寿桃和大供、小供。这些面塑是人们心灵表现的天地,例如寒燕儿是代表了人们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福;枣山山是人们表达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祭祀面塑和人生仪礼面塑是对生命的肯定与祝福,例如孩子满月和十二岁生日时,外婆要做一个带有十二生肖的面锁送给孩子,在孩子头上戴过分给前来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新人结婚时新娘新郎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以示护佑一对新人,既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也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民间多有面塑高手和林格尔捏面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传承人姜果绿,家住和林格尔县城关镇下喇嘛盖村,她从小耳濡目染从家中长辈那里学会了面塑手艺,到今天已经40多年了。对她来说,这些用白面捏成的小猫、小狗、胖娃娃,已经不仅仅是一件面塑作品,而是饱含着祖辈对各个节日的祝愿,是民俗的见证。“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蒸寒燕儿。蒸熟后插在酸枣树枝上,悬在梁间,好像小鸟压枝,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春节时,会用白面捏制玉兔、鱼娃娃、莲花等面塑制品,并在上面点缀红枣和花生,以此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家庭和睦。碰到孩子过满月、十二岁生日时,家中长辈都会制作直径达两尺的面圈,上面放置精细的十二生肖面塑,中间放手和兔,名曰‘守住亲娘不离手’。”姜果绿介绍,本地有一种供品为“枣山”,这种以面拼成三角形或圆形,再在上面重叠三四个“小元宝”,同时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在和林格尔县的农村地区,有些年长的妇女几乎都是技艺高超的捏面人高手。就捏制风格来说,和林格尔捏面人风格古朴、粗犷、豪放、深厚,却不乏细致、优美、精巧。姜果绿除了自己喜爱面塑外,还一直琢磨着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这门手艺。为此,她成立了绿果果文化大院。年,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所文化大院建立非遗传习所。传习所不定期举办捏面人培训班,现已有20多名徒弟能独立制作面人。如今的传习所里时常会传出歌声与欢笑声,姜果绿在这里培养起一批民间文艺人才,她的女儿闫红燕成了第五代传承人。除了学习面塑技艺,大家还成立了小剧团,自编自导自演各类节目,在传统节日里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表演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土默川面塑技艺也是地方传统手工艺之一,已有余年历史。土默川面塑创作题材多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及各种动物为主。所塑造作品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色彩艳丽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土默川一带享有很高声誉。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贾茂田有很深的绘画功底,他表示:“我最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地区传统文化。”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对土默川面塑进行了大胆创新,将传统的国画技法融入到面塑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托克托县,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早在清朝时期就是塞外闻名的“水旱码头”。晋陕地区的捏面人手工技艺也被带到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托县面塑技艺。随着人口和村落的逐渐增多,捏制面塑也成了每个家庭妇女必备的手艺。许多人家的女儿在未出嫁时每逢节日就跟家中的长辈学习这门技艺,等自己有了女儿也要向她们传授如何捏制面塑。面塑技艺使托县人民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它融入了文化和民俗等元素,也是研究托县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薛籽女是托克托县面塑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心灵手巧的她从小喜欢面塑,把清水河县的面塑与托克托县的面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面塑。如今,薛籽女在莫尼山非遗小镇教授游学的孩子们学习面塑技艺,很多中外游客都被这些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外形精美的面塑吸引,认真地和传承人学习捏面人。“我14岁就跟母亲学会捏面人了,那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母亲就给我一袋面,让我跟着她捏。”薛籽女虽然没读过书,如今却已是数百人的老师,在她看来,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很有意义。托县面塑艺术题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它给人轻松的感觉,没有难懂的语言,没有矫揉造作的粉饰,反映了广大农村妇女对生活的欢乐和浪漫的想象,显示出童年的天真和乐观。托县面塑的制作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制作工具简单,作品显现出其憨稚有趣的外形。托县面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与托县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面塑作品中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情的祝愿,这一切都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得以更好发挥。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青城面塑作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制作精巧、形象逼真,还注入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元素,在创新中逐渐成为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青城面塑传承人陈红晓刚开始学习面塑制作时,面对的也都是比较传统的造型,她感觉没有什么新意。后来经过反复琢磨,加入了很多现实人物等抓人眼球的流行元素,受到市场的欢迎。受儿子影响,她也会琢磨制作一些卡通人物,这些作品让她获得了不少赞誉。为了掌握更多的面塑技法,陈红晓曾研究学习面塑发源地山东菏泽穆李村面塑。穆李村的面塑艺术已经传承了余年,年以“曹州面人”之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在研究学习后受到了很大启发,制作面塑的整体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此后她一直学习各流派面塑技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面塑制作水平,使她的作品越来越传神。陈红晓还经常参加呼和浩特市非遗中心举办的各种社会活动,为市民现场制作展示面塑作品。此外,她还开办了面塑传习所,已经培训上百名爱好传统面塑制作技艺的人才。她和徒弟们塑造的作品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在过去几年举办的大召庙会和昭君文化节上,经常能看到陈红晓的身影,她会准备很多卡通面塑作品和孩子们一起互动,为他们打开学习面塑的大门。如今,随着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面塑艺术品成为当地热销的旅游产品。这些面塑的背后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象征着美好的祝福,承载着青城人的精神寄托。“从前面塑的用途是仪式,如今正逐渐向收藏品、玩具方向发展,用途发生改变,制作内容也在悄然变化。”陈红晓说。每一个坚持都是源于热爱。面塑在经历了发展和传承的断层之后,在一位位传承人不懈努力和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效保护下,如今,面塑艺术有了一个崭新飞跃,在向更高一层的艺术领域靠拢。这门民间手工艺还飘洋过海,担当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任,让更多人能有机会欣赏到它的永恒魅力,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面塑正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展示着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上一篇文章: 那年,我们把油印的资料叫做讲义 下一篇文章: 还在担心朋友圈晒猫时没有文案可以配我都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801.html